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时,通常只考虑狭义的物流成本,而对客户服务成本关注甚少。因此,目前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分类方法也主要是针对狭义物流成本的,主要有:以物流活动为基础的分类、以物流范围为基础的分类、以费用支出形式为基础的分类。
以物流活动为基础,可将狭义物流成本分为:情报流通成本、物流环节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3大类。具体的分类标准如图2.1所示。
这种方法的有点在于:可以清楚的显示构成整个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情况,有利于安排物流资金、协调各物流环节的关系,这种分类与归结方法适用于综合性的物流部门。
以物流范围为基础,可将狭义物流成本分为:物流储备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物物流成本5大类。具体的分类标准如图2.2所示。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分析各个物流阶段中物流成本的分布情况,对于综合性和专业的物流部门都比较使用。
以费用支出形式为基础,可将狭义物流成本分为:直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2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与财务会计的分类方法一致,适用于生产企业和专业物流部门。具体的分类标准如图2.3
以上的狭义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统计计算物流成本的需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客户服务成本是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时,必须要考虑的成本要素;各类物流成本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试图减少单个活动的成本也许会导致总成本的增加,管理层必须考虑所有物流成本的总和,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和真正的成本节约。由于现有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不但忽略了客户服务成本,而且不能清楚地反映各类物流成本之间的悖反关系,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效率,必须将物流成本管理的视角扩展到广义物流成本的范畴,并进行重新分类。
与不同客户服务水平相关的关键的成本权衡因素,是丧失销售的成本。丧失销售的成本不仅包括失去的现有销售所带来的贡献,还包括未来的潜在销售。企业可能由于以前顾客的反面的口头宣传而丧失未来的销售机会。某一项评估表明,每个不满意的顾客会将他或她对于产品或服务的不满向平均其他9个人诉说。毫无疑问,要衡量客户服务的真实成本是多么困难。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客户需求决定希望达到的客户服务水平,并考虑那些需求将会如何受营销组合其他方面的开支的影响。正如前面所说的,其思想是在给客户服务目标的前提下,是总成本最小化。因为其他6个主要的物流成本因素共同作用来支持客户服务,物流经理需要得到有关每个成本类别的开支的正确数据。
根据分析成本的不同,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考察支持运输的支出。运输成本可以按客户、生产线、渠道类型、运输商、方向(进货对发货)等分类。根据发运量、运输的重量、距离及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不同,成本相应变化很大。成本和服务还会随选择的运输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大幅度的变动。
仓储成本由仓储和储存活动及工厂和仓库的选址过程所造成,包括由于仓库数量和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所有成本。
订单处理和信息系统成本与诸如处理客户订单、配送信息和需求预测等活动相关。
主要的物流批量成本是由生产和采购活动所引起的。批量成本是和生产或采购相关的成本,随着生产批量、订单的大小或者频率的改变而变化。
可能影响库存持有成本的物流活动包括库存控制、包装、废品回收和废物处理。库存持有成本由许多因素组成,除销售的丧失成本之外,库存持有成本是最难确定的。
包装作为物流企业的构成要素之一,与运输、保管、搬运、流通加工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包装是生产的终点,同时又是物流的起点,因而包装在物流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对广义物流成本的分类,将物流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以给定企业的客户服务目标为前提。这种分类方法从各种物流活动和成本的关系出发,分析成本的原因,将总成本最小化,实现有效的物流管理和真正的成本节约。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企业的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耗用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各个环节支出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
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物流成本仅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广义的物流成本是指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化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它具体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环节发生的所有成本。
著名的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 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 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 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做“物流冰山”,冰山露出茫茫海面的只是它巨大躯体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则隐藏在海面之下,物流成本也有类似的特征。
传统会计中所计算的外付运费和外付储存费,不过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物流成本混入企业其他费用中,如不把这些费用核算清楚,很难看出物流费用的全貌。
目前,各企业计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此无法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也很难计算行业的平均成本。即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的是我们看不到的黑域,而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物流的一部分。
“第三个利润源”说法主要出自日本。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第一个是资源领域,第二个是人力领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个利润源”。
这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的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例如,包装问题,包装方面每少花一分钱,这一分钱 就必须就必然转到收益上来,包装越省,利润则越高。但是,一旦商品进入流通之后,如果简省的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防护效果,赞成了大量损失, 就会造成储存、装卸、运输功能要素的工作劣化和效益大减。
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这种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 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含义是,物流在整修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 并不主要是为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不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企业物流系统的高效必然可以缩短企业的订货周期,降低客户的库存,从而降低客户的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对存货实行控制,严格掌握进货数量、次数和品种,都可以使企业减少资金占用、贷款利息支出,降低库存、保管、维护成本。另外,良好的物品保管、维护、发放制度,可以减少物品的损耗、霉烂、丢失等事故,从而降低物流成本。相反,若在保管过程中,物品损耗、霉烂、丢失等时有发生,物流成本必然增加。
不同的运输工具和方式,成本高低不同,运输能力大小不等。运输工具和方式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所运货物的体积、重量及客户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企业对某种物品的需求程度及工艺要求。所以,选择运输工具和方式要同时兼顾,既要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要,又要力求物流成本最低。
一般来讲,产品的价值越大,对其所需使用的运输工具要求很高,仓储和库存成本也随着产品价值的增加而增加。
产品密度越大相同运输单位所装的货物越多,运输成本就越低。同理,仓库中一定空间领域存放的货物也越多,库存成本就会降低。
影响物流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在与产品的质量,也即产品废品率的高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可以杜绝因次品、废品等回收、退货而发生的各种物流成本。
物品的易损性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是显著的,易损性的产品对物流各环节如运输、包装、仓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空间要素是指物流系统中关于制造中心或仓库相对于目标市场或供应点的位置因素。若企业距离目标市场太远,则必然会增加运输包装及包装等成本;若在目标市场建立或租用仓库,则会增加库存成本。另外,进货方向决定了企业货物运输距离的远近及运输成本。因此,空间因素对物流成本的影响也较大。
管理成本与生产和流通没有直接的数量依存关系,但却直接影响着物流成本的大小,节约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管理成本相应地可以降低物流成本的总水平。另外,企业利用贷款开展物流活动,必然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如果是自有资金,则存在机会成本问题),资金利用率低,影响着利息支出的大小,从而也影响着物流成本的高低。
所有在册的机械设备按其技术状况分为一、二、三、四、类。一、二类属于完好机械设备。
3.1.1 整机外观无缺陷,各部机构技术状况良好,达到出厂各项技术标准。在正常计划保养维修情况下,能随时开动投入生产,运转正常,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无任何保留条件。
3.2.1 整机和各部机构技术状况基本良好,与一类机械相近,仍能保证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3.2.2 主机及其它动力装置的部分机件虽有磨损,但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影响整机性能。
3.2.3 燃料、润滑油和电力消耗基本正常,无明显的漏油、漏水、漏气、漏电现象。
3.3.1 机械动力性能明显降低,带病运转,必须停修,否则即不能保证正常运转和安全生产。
3.3.2 主机机件磨损超限,其技术参数已达不到出厂规定,必须检查修理。
3.3.3 燃料、润滑油和电力消耗增大,漏油、漏水、漏气、漏电现象比较严重。
3.4.1 机械损坏严重,主要部件残缺,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已无修理价值,但尚未经批准报废。
4.1 各基层单位的机务管理部门,每年应严格按分类标准逐台对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升(降)级进行检查,填写“技术状况类别评定表”,汇总后报公司(厂、所)船机、动力部门。
4.2 公司(厂、所)船机、动力部门对基层单位上报的“类别评定表”要进行审核,并在每年汇总施工机械、保修设备固定资产清查表时,进行技术状况分类登记。
本标准对工程船舶、施工机械(以下简称船机设备)的分类管理标准、管理职责做出了规定。 1.2适用范围
局属各单位船机设备划分成A、B、c三类,A类属重要船机设备。对各类设备进行分级管理,尤其对重要船机设备的管、用、养、修,实行重点管理。
按船机设备的主要技术性能及在施工生产中的关键作用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标准见附件1、附件2。
5.1对A类船机设备实行重点管理。对A类船机设备的购置、制造进行审批。组织有关单位制定A类船机设备的技术要求,组织评标和技术谈判,组织设备验收和技术服务等。
5.4组织A类船机设备一般事故的调查,审批事故报告。发生重大事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6.2对A类设备使用人员的配备,应选派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的人员上岗,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实行专人专机。对A类设备的船长、轮机长、机长的调配应报公司备案。
6.3负责A类船机设备的调遣、购置、技术改造、报废技术鉴定、事故处理等工作,并及时报局。
局每年对A类船机设备的分类情况进行检查核定,结合船机星级制管理办法进行考核。
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安全评价内容十分丰富,安全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同。目前,安全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该根据安全评价对象和要实现的安全评价目标,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根据安全评价对象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按评价的推理过程分类法、按针对的系统性质分类法、按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分类法等。
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法。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便于掌握,评价过程简单。目前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在国内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但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往往依靠经验,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全评价结果有时因参加评价人员的经验和经历等有相当的差异。同时由于安全评价结果不能给出量化的危险度,所以不同类型的对象之间安全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计算,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如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定量的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
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为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
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重要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等都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概率风险评价法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较高,由于能够直接给出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因此便于各系统可能性大小的比较。特别是对于同一个系统,概率风险评价法可以给出发生不同事故的概率、不同事故致因因素的重要度,便于不同事故可能性和不同致因因素重要性的比较。但该类评价方法要求数据准确、充分,分析过程完整,判断和假设合理,特别是需要准确地给出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显然这对一些复杂、存在不确定因素的系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该类评价方法不适应基本致因因素不确定或基本致因因素事故概率不能给出的系统。但是,随着计算机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模糊数学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理论已经应用到安全评价之中,弥补了该类评价方法的一些不足,扩大概率风险评价法的应用范围。
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和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都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应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只要计算模型以及计算所需要的初值和边值选择合理,就可以获得可信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和)对物体的破坏范围,因此评价结果直观、可靠,评价结果可用于危险性分区,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计算伤害区域内的人员及其人员的伤害程度,以及破坏范围物体损坏程度和直接经济损失。但该类评价方法计算量比较大,一般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特别是计算的初值和边值选取往往比较困难,而且评价结果对评价模型和初值和边值的依赖性很大,评价模型或初值和边值选择稍有不当或偏差,评价结果就会出现较大的失真。因此,该类评价方法适用于系统的事故模型和初值和边值比较确定的安全评价。
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办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危险指数评价法有: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在危险指数评价法中,由于指数的采用,使得系统结构复杂、难以用概率计算事故可能性的问题,通过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单元的办法得到了解决。这种评价方法,一般将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评价单元,针对评价单元逐步推算事故可能损失和事故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在比较不同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确定系统最危险的设备和条件。评价指数值同时含有事故发生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两方面的因素,避免了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难以确定的缺点。该类评价方法的缺点是,采用的安全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功能的重视不够,评价过程中的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的修正系数,一般只与设施(或设备、工艺)的设置条件和覆盖范围有关,而与设施(或设备、工艺)的功能多少、优劣等无关;特别是忽略了系统中的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设施(或设备、工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给定各因素的修正系数后,这些修正系数只是简单地相加或相乘,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重要度的不同。因此,使得该类评价方法,只要系统中危险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基本相同,系统工艺参数和空间分布基本相似,即使不同系统服务年限有很大不同而造成实际安全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其评价结果也是基本相同的,从而导致该类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敏感性较差。
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即从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开始,逐渐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最终分析到可能的事故。演绎推理评价法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评价方法,即从事故开始,推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再分析与直接因素相关的之间因素,最终分析和查找出致使事故发生的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
按照安全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和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是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事故推论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或由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推论事故的评价法,该类方法适用于识别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分析事故,这类方法一般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法。危险性分级安全评价方法是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给出系统危险性的安全评价方法,该类方法适应于系统的危险性分级,该类方法可以是定性安全评价法,也可以是定量安全评价法。事故后果安全评价方法可以直接给出定量的事故后果,给出的事故后果可以是系统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事故的损失或定量的系统危险性等。
此外,按照评价对象的不同,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设备(设施或工艺)故障率评价法、人员失误率评价法、物质系数评价法、系统危险性评价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