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2月10日电(吴敏 李东标)冬日的引江济淮枞阳船闸,落日余晖洒满水面,与南来北往的行船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汽笛声中,一艘艘货船有序驶过船闸,在水面上划出道道水花……
受益于江淮运河的通航,地处中部地区的安徽,得以连通长江与淮河,基本形成了“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的水运格局,“向海而兴”的美好蓝图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安徽,虽然被称为江淮大地,有长江和淮河横贯其中,但一江一河遥遥相望,无法连通。沟通江淮,打造安徽“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愿望。经过近70年酝酿、2万多名建设者6年多奋战,引江济淮工程江淮运河航道于今年9月全线贯通。
江淮运河通航后,让更多南来北往的船只“抄了近路”、提升了效率。“以往从淮河到长江需要绕道而行。随着引江济淮航道开通,航行总里程缩短300多公里。”来自安徽淮南的船主彭亚说,“这条航道条件很好,还有现代化的综合服务区,能够补给生活物资和排放船舶污染物,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
在河南周口港,一艘集装箱船舶正在紧张有序地装箱作业。装船完成后,这艘满载工业烧碱的船舶,不用再绕道京杭大运河,而是直接通过沙颍河航道进入淮河,于3天后到达长江边的芜湖港码头,为当地的光伏玻璃企业供应原材料。
江淮运河的通航,让芜湖港与长江、淮河等水运主干线相连的区位优势逐渐凸显,通过“五港联动”实现货物快速便捷运输,大大降低航运时空距离、提高航运效率。
不只如此,这条航道总里程约355公里的人工运河,还在安徽境内形成一张“工”字形航道水运网,结束了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水运不畅的历史。
“作为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我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江淮运河不仅重构了安徽省内河航运格局,还建立起长三角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运通道。”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聂爱国说。
船只排队通过引江济淮工程派河口船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位于长江北岸、巢湖之滨的合肥,水系发达,共有航道32条。为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合肥市积极打造江淮联运中心,开通5条连接芜湖、南京、上海等沿江城市的通江达海集装箱班轮航线条连通周口、淮滨、阜阳等沿淮城市的江淮运河集装箱班轮航线。
“以前我们的河砂想运到合肥,水运到不了。江淮运河开通后,河砂可从信阳港淮滨中心港区直接运到合肥港派河港区。”河南省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江淮运河的开通,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完善,连接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核心也在加速建成。
“得益于江淮运河,来自淮河的各类货物,可以沿运河而下,经芜湖实现通江达海。”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隽表示,江淮运河实现“五港联动”,有效地帮助了腹地企业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航运时效,推动“皖北振兴”“豫货出海”迈上新台阶。
安徽省港航集团负责人表示,安徽省正在以长江为主轴、江淮运河和淮河为廊带,构建“芜马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的合芜马港口三角核心极,充分发挥江淮运河航运价值,组合成为全省港口龙头核心。
同时,联动安庆、铜陵、淮南、蚌埠等省内枢纽港口,构建“安铜淮蚌”港口扇形联动圈,形成全省“串点成线、运营成网”一体化港口群。
通江达海天地宽。地处江淮联运中心枢纽位置的合肥派河港,北连淮河水系可达皖北、豫东地区,南接巢湖入口,通过合裕线航道可实现通江达海。同时,由于其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周边聚集了新能源汽车、白色家电、光伏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不少企业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江淮运河及其支流沿线现有较多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航运的开通将显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利润水平,提高沿线工业区产业竞争力。”合肥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李浩淼说。
“以前需要提前两三天时间在上海、南京等港口提运空箱,现在生产下线的汽车运到派河港港口作业区后,可直接完成提箱装箱,实现随装随走,运输成本也随之下降。”江淮汽车国际公司订单部经理周健介绍,派河港高效的物流运输,为企业生产销售提供了稳定支撑。
在促进沿线产业集聚升级过程中,江淮运河发挥了重要的物流通道作用。货物“散改集”、铁水联运、公水联运量将持续增加,煤炭、矿石、粮食、化工品等大宗物资运输结构将优化调整,提高了沿线工业区产业竞争力,为产业集聚创造新的空间载体,塑造安徽向海而兴的产业发展高地。
当前,江淮运河沿线城市正在积极做好临港新城规划、园区功能规划、沿港产业布局规划等工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新城区布局,强化港口平台功能,差异化定位运河沿线港城发展方向。同时,各市利用水运优势,沿岸开发水运资源,引企入港,使得腹地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实现港城联动发展。
南来北往的行船,见证着安徽水运格局的新篇章。“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和发挥江淮运河与长江黄金水道联运优势,高效串接皖北地区、合肥都市圈、皖江经济带,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负责人表示。